欢迎访问南京城乡建设委员会网站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专栏 > 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2017年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来源: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8-03-06 18:17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2017年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2018年3月 

  引言 

  本年报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要求,由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编制的2017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本报告数据统计期限为201711日至20171231日。市政府网站、全市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平台可下载本报告的电子版。如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系(地址:南京市广州路185号,邮编:210024,电话:025-83753485)。 

  一、概述 

  2017年,我委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注关切,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及其实施细则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精神,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平台搭建, 主动做好政策解读,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严格监督考核,以公开促落实,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服务,为建设法治、廉洁和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筑牢政务公开工作基础。我委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为加强我委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落实,成立了政务信息系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健全信息公开的发布协调、保密审查、依申请公开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政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二是以重点领域公开为重点,不断提升政务公开工作质量。围绕《南京市2017年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中的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及时发布项目建设重大节点信息。做好全市房屋征收拆迁情况、棚户区改造进度、农村危旧房改造进度公开等重点民生领域的信息公开。 

  三是着力加强网站建设,深刻把握政府网站作为政务公开第一平台的功能定位。今年我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工作实际,扎实开展网站改版工作。全面梳理网站栏目, 合理栏目分类,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2017年第三季度全市政府网站检查情况的通报》要求坚决删除三级栏目,优化合并部分栏目,提升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政府网站信息公开 

  政府网站作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日益凸显,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政府网站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强栏目策划、内容保障、日常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政务公开水平。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201710月份全市政府网站抽查情况的通报》要求,编制了《网站信息更新自查表》,定期开展自查,落实网站内容保障工作。2017年,我委门户网站共发布政府信息1296条,其中:政务公开专栏469条,公示公告163条,业务类信息254条,政策法规16条,政策解读15条,其他(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廉政建设等)88条;我委门户网站总浏览量4800199次。 

  (二)多渠道信息公开 

  我委积极发挥两微一端服务平台作用,拓宽信息公开和服务渠道。  

  1.钟山城建微博。在钟山城建政务微博组织城建新闻环境综合整治在行动城建人学十九大等专题15项,发布原创微博903条,微博阅读总量193.1万余次。 

  2.南京建设微信公众号。南京建设政务微信自2017728日正式上线以来,关注人数2618人,发布微信281条,阅读次数8.1万次,传播人数4.85万人,各类转发3万余次。龙虎网城建之窗、南京电台城建在线同步推送相关内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集群效应,增强宣传力度。 

  (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1.做好重大项目信息公开。我委始终坚持以服务公众为中心,以重点领域公开为重点,积极履行政府信息公开的职能,确保信息公开内容及时上网。2017年我委信息公开专栏发布信息稿469条,其中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及重点工作栏目更新133条,其中涉及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进展情况、房屋征收与拆迁情况、农村危房改造进度等内容。 

  2.做好信用信息公开。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严格按照七日公开的要求进行,并严格落实公开信息的审核、纠错和监督机制。2017年我委共公示行政许可信息条,行政处罚信息1705条。除双公示信用信息外,还不断拓展信用信息公开广度和深度,积极推进建筑市场五方责任主体中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监理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价信息公开、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红黑榜公开,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不良行为信息公开。 

  3.做好财政信息公开。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城建资金安排、城市管理维护自己安排、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奖补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补助资金等各类财政信息公开。    

  4.做好安全生产信息公开。深入宣传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形势分析和宣传教育,现场指导布置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开展了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应急救援和典型案例为主要内容的警示教育。针对重点时段和节假日,通过门户网站下发通知,督促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做好管控,真正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三、政策解读回应情况 

  (一)主要领导带头回应社会关切 

  今年我委围绕媒体、社会各界广泛关切的民生实事,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加强与媒体、与公众的交流与互动,传播好声音,凝聚正能量。我委分管领导以及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应邀参加了7次在线访谈活动,积极回应民生实事进展情况,进一步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推进政策、文件、解读“三同步” 

  我委出台重大政策文件,均实行政策措施文件与发布解读方案、发布解读材料同步上报、同步审核、同步发布制度。重要文件通过门户网站,有的还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科学政策解读,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公民准确理解和执行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宣传的实效性。今年共发布15次重大政策文件解读。 

  (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我委围绕保证回复率、提高满意率、增强落实率,进一步做好主任信箱、投诉建议、12345政府热线、网络问政工作落实,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今年共受理主任信箱、投诉建议等312件;12345热线服务受理3229件,办结总数1785件,综合满意率接近90% 

  四、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我委始终坚持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确保网上受理渠道畅通,在我委信访接待室设立现场申请点并有专人负责审核填写,我委的官方网站上也设立的网上申请依申请公开渠道,严格按照《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办理流程办理每一件申请。为进一步规范依申请公开办理,我委编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规范依申请公开答复文本,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答复文书标准化工作。 

  (一)受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2017年我委受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863件,其中通过网络申请800件,当面申请34件,信函申请29件。 

  (二)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办理情况 

  我委受理的863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已全部办结,按时办结率100%,在683件已答复件中: 

  同意公开653件,占总数的75.67% 

  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22件,占总数的2.55%   

  申请信息不存在20件,占总数的2.32%   

  告知作出更改或补充103件,占总数的11.93% 

  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50件,占总数的5.79% 

  不同意公开15件,占总数的1.74%,其中:     

  涉及国家秘密为由不同意公开的0件,占不同意公开申请总数的0%   

  涉及商业秘密为由不同意公开的5件,占不同意公开申请总数的33.3%     

  涉及个人隐私为由不同意公开的0件,占不同意公开申请总数的0% 

  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由不同意公开的0件,占不同意公开申请总数的0%   

  不是《条例》所指政府信息为由不同意公开的10件,占不同意公开申请总数的66.7%   

  从申请的对象看,公民申请857件,占99.3%,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提交的政府信息申请有6件,0.7%   

  (三)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情况 

  我委2017年度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案4件,被依法纠错数0件;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121件,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数121件。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本委2017年度未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收取费用。   

  五、建议提案落实情况 

  本委2017年度承办建议提案共3 8件,其中主办24件,协办14件。内容涉及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城市路网优化提升,排水达标区建设推进以及城市燃气民生服务等方面。 

  六、说明与附表 

  1、其他说明:统计期限为20171-12月,统计范围为全委信息公开情况。  

  2、附表: 

    

  2017年度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单位 

统计数 

    一、主动公开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 (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相同信息计1条) 

        

 

1296 

            其中:主动公开规范性文件数 

 

54 

                  制发规范性文件总数 

 

22 

    (二)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1.政府公报公开政府信息数 

 

          2.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数 

 

1296 

          3.政务微博公开政府信息数 

 

903 

          4.政务微信公开政府信息数 

 

281 

          5.其他方式公开政府信息数 

 

 

    二、回应解读情况 

  

  

    (一)回应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数 (不同方式回应同一热点或舆情计1次) 

        

 

14 

    (二)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回应解读的情况 

  

  

        1.参加或举办新闻发布会总次数 

 

           其中: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新闻发布会次数 

 

        2.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 

 

           其中: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 

 

        3.政策解读稿件发布数 

 

14 

        4.微博微信回应事件数 

 

  

        5.其他方式回应事件数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一)收到申请数 

 

863 

        1.当面申请数 

 

34 

        2.传真申请数 

 

 

        3.网络申请数 

 

800 

        4.信函申请数 

 

29 

(二)申请来源 

  

  

1.党政机关 

 

 

2.社会团体(含公益组织) 

 

 

3.企业 

 

 

4.宣传媒体 

 

 

5.科研院校 

 

 

6.公民 

 

863 

其中:律师 

 

                科研人员 

 

 

                媒体从业人员 

 

 

7.其他 

 

 

    (三)申请办结数 

 

863 

        1.按时办结数 

 

863 

        2.延期办结数 

 

 

    (四)申请答复数 

 

863 

        1.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数 

 

 

        2.同意公开答复数 

 

653 

        3.同意部分公开答复数 

 

 

        4.不同意公开答复数 

 

15 

           其中:涉及国家秘密 

 

 

                 涉及商业秘密 

 

                 涉及个人隐私 

 

 

                 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 稳定 

                

 

 

                 不是《条例》所指政府信息 

 

10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数 

 

22 

        6.申请信息不存在数 

 

20 

        7.告知作出更改补充数 

 

103 

        8.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数 

 

50 

    四、行政复议数量 

 

121 

    (一)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数 

 

121 

    (二)被依法纠错数 

 

 

    (三)其他情形数 

 

 

    五、行政诉讼数量 

 

    (一)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数 

 

    (二)被依法纠错数 

 

    (三)其他情形数 

 

 

    六、举报投诉数量 

 

1101 

    七、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的费用 

万元 

    八、机构建设和保障经费情况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门机构数 

 

    (二)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数 

 

    (三)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数 

 

     1.专职人员数(不包括政府公报及政府网站工作人员数) 

 

     2.兼职人员数 

 

    (四)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经费(不包括用于政府公报编辑管理及政府网站建设维护等方面的经费) 

万元 

 

    九、政府信息公开会议和培训情况 

  

  

    (一)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数 

 

    (二)举办各类培训班数 

 

    (三)接受培训人员数 

人次 

26